知乎有人問:「你覺得什麼是分寸感?」
有一個回答獲得了高贊:「成年人的分寸感,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有分寸的客套不是虛偽,而是一種善良。」
人們都喜歡和有分寸感的人共處,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有分寸感,是一個人的才能,更是一個人的修養。
看了熱播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不禁對主人公喬夕辰的生活經歷深有感觸。
與大多數北漂的女生一樣,喬夕辰是和其他人一起合居。
她打開洗衣機,裡面還放著宿友未晾的衣服;想洗澡,熱水沒有了;上周剛買的洗髮水,也被用得所剩無幾。
客廳沒有地方給她放東西,桌子上也堆滿了宿友沒收拾的食物。
除此之外,宿友還違背租房合約,私自將男友帶回來過夜。
當她找宿友理論時,宿友卻說合租就是互相遷就,不能這麼小氣,要有同理心。
喬夕辰忍無可忍,只好搬出去住。但舒適的日子沒過多久,她又迎來新的挑戰。
大伯一家到北京看病,一來就挑剔她的房間太小,讓喬爸喬媽睡沙發,他們睡了喬夕辰的床。
大伯想做肝臟的檢查,但不同意找普通醫生看,非逼著她去掛指定醫院的專家號。
看在父母的面子上,她不得不五點就起床到醫院排隊。
大娘害怕貓,自作主張把她朋友留下的貓扔出去,還撒謊是貓自己跑出去的。
喬夕辰大發雷劈,與大娘爭吵起來,反倒被大伯指責不尊敬長輩。
這讓人想起蔡康永說的:「人和人的關係,如果超過了那個分寸,就叫添麻煩。」
確實,沒有分寸感的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斷給他人製造諸多麻煩。
不咄咄逼人,方能自留分寸。適可而止,便是對他人善意最好的保護。
周國平曾說:「一旦沒有了距離,分寸感就容易喪失,隨之喪失的是美感、自由感,是彼此的寬容和尊重。」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的關係變得愈發親近,是否遵守必要的距離,成為了個人分寸感最大的考驗。
看過有這樣的帖子:一對情侶經常吵架,男方每次都會跟他的妹妹說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妹妹就開始充當男女方的「調解員」。
剛開始的時候,女方覺得妹妹善解人意,很關心他們的進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妹妹總會有意無意地打聽他們的隱私,追問細節,毫不收斂。
女方感到非常不適,她和物件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透明,完全沒有個人的空間。
感情再好,也不該刨根究底。與他人保持合適的距離,就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在《朗讀者》中,董卿的一個舉動讓不少網友稱讚。
徐靜蕾坦言奶奶的去世對她打擊很大,她甚至連弟弟的婚禮都沒有參加,就跑到國外「療傷」。
董卿問她,在哪些特殊的時間,會感受到奶奶?
徐靜蕾沒怎麼回答,她想起了回憶中的奶奶,不由潸然淚下。
董卿不再追問,反而溫柔地說沒關係,並巧妙地進入下一環節。
正如同木心在《素履之往》寫的那樣:「你問人問題,她若答非所問,便已是答了,毋需再問。」
有分寸感的人心中有度,他們親而有間,守護著彼此的平衡點。
不破壞距離的遠近,是對關係的維持,更是讓自己留有餘地。
《菜根譚》有這樣一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與人嘗。」
好的分寸,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一言一行,都恰到好處。
在《中餐廳》第三季中,王俊凱的表現讓他圈粉無數。
在廚房裡,他看到秦海璐忙得滿頭大汗,便貼心地拿了紙巾過去,卻發現秦海璐根本騰不出手。
于是他轉身出去,請在門外的楊紫幫秦海璐擦汗。
他清楚男女有別,如果不是情侶卻做親昵的動作,是越過界限的。
後來他也準備了一杯冰的珍珠奶茶給秦海璐,讓她喝了能散下熱氣。
當黃曉明說林大廚的粉蒸肉不好吃時,他沒有發表意見,反而在散會後向林大廚表明客人的想法:不是菜不好吃,是義大利的肉質不太適合蒸。
知道林大廚辛苦,會單獨和林大廚碰杯致謝,並且杯口低于林大廚。
晚餐期間,看到客人的包包放在地上,便悄悄搬來椅子給大家放包。
客人的菜上慢了,會在結帳時和客人道歉,並感謝他們的耐心等待。
某音樂軟體有句熱評:「恰到好處的喜歡最舒服,懂分寸的人最迷人。」
一個人的分寸感,往往體現在生活的各種小細節上。
懂分寸的人,會拿捏好尺度,讓人感到舒適又不失體面,留白又不疏遠。
作家蘇岑說:「不用太過熱絡,知趣就好。知趣是一種難得的分寸感。」
與人相處,不必過于熾熱,只需進退得宜,鬆弛有度。
若有若無的疏離感,也會讓人感到有溫度,如同夏日的風,輕柔地吹進心間。
有互動而不越界,才能在一段舒服的關係裡彼此滋養,永不生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