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頓美食過後,胸腔裡像是有把火在燒、火辣辣的,喉嚨裡不斷反酸水,口腔則會感覺到酸苦味……
沒錯,這是「燒心」了。
「燒心」是什麼在「燒」
雖然名為「燒心」,但這個病的根源卻並不在於心臟,而是由於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刺激食管而產生的燒灼感。
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食管和心臟離得很近,當食管出現燒灼感時,人們會誤以為這是從心臟發出來的感覺。
要知道,胃是一個「勤奮」的器官,為了消化食物,它每天都會分泌1.5~2.5升的胃酸。
胃酸是一種強酸,正常胃液的pH可達0.9~1.8。
平時,胃有兩個閥門,進食物的叫賁門(向上與食管相連),出食物的叫幽門(向下與小腸相連)。
一旦食管處的「閥門」變松,胃酸、膽汁、消化酶等高腐蝕性的危險分子就會乘機腐蝕粘膜,此時就會出現燒心、反酸的典型症狀
偶發一兩次燒心是正常現象。畢竟很多人都經歷過燒心,但並不代表大家都有病。
不過,頻繁的燒心確實和胃食管反流病有聯繫。
所以,如果出現以下的情況,要及時就診。
燒心:多發生於飯後1~2小時,且易在屈曲彎腰、咳嗽、用力排便、頭低位仰臥或側臥時出現。
反酸:是指在不用力的情況下,胃或食管的內容物反回到咽或口腔,感到酸嗆不適。
吞咽困難:當炎症引起食管痙攣或食管瘢痕狹窄時,可出現吞咽困難,甚至吞咽疼痛,嚴重時可出現慢性食管出血。
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後、劍突下或上腹部,常放射到胸、背、肩、頸、下頜、耳和臂部。
這些壞習慣,加重反流!
胃食管反流對人生活品質的影響其實不亞於高血壓和糖尿病!
而胃食管反流是一種生活方式病,除了疾病因素外,這些壞習慣也會促進反流!
睡前吃得太飽
吃飽就睡的壞習慣,長期不加以糾正,就容易出現胃食管反流。
預防胃食管反流的正確做法:睡前三小時不要吃東西,飯後長期堅持站立15分鐘左右,可以幫助賁門慢慢恢復其功能。
睡覺姿勢不對
從呵護消化道健康來說,左側臥睡比右側臥睡更好。
這個臥姿可因重力作用而幫助食物殘渣從胃更快進入大腸完成消化,能促進胃腸道健康。
此外,胃食管反流患者在疾病發作期,最好將床頭抬高12~15釐米,可以有效減少反流。
睡覺老打鼾
打鼾會導致血氧降低,繼而影響食管下括約肌鬆弛,結果胃食管反流不請自來。胃食管反流又會加重打鼾,二者互為因果關係,互相影響加重!
愛吃油膩食物
如甜食、巧克力、辣椒等。
暴飲暴食、狼吞虎嚥
進食過多過快會延長食物停留在腸胃道的時間,造成消化和吸收不良,特別是常吃糯米類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導致胃排空的速度變慢,提高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風險。
著裝過緊
會壓迫胃部導致胃酸向上流竄。建議衣物的選擇最好還是要符合自己的體型。
長期服藥
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比如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也可能加重胃食管反流,有需要時建議諮詢醫生調整用藥。
「燒心」的自我護理
燒心雖然燒的並不是我們的心臟,當它發作的時候,還是會讓我們感到頗為不適。
除了遵醫囑治療外,以下三個方法,也可以讓您「趕走」它:
腹式呼吸
有研究認為,腹式呼吸可以通過增加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來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狀。
鍛煉方法
雙手放於臍下,並輕輕按壓腹部;
經鼻腔吸氣,深吸氣末腹部隆起並抬高雙手;
深吸氣至最大肺活量後屏氣3~10s,維持腹肌緊張狀態;
隨後經口緩慢呼氣,放鬆全身肌肉,雙手隨著腹部凹陷輕輕向下按壓。
控制吸呼時間比為1:2~1:3,每10次呼吸為1組,兩組之間間隔3~4次正常呼吸,每天鍛煉15min,於空腹或餐後2小時進行,連續鍛煉8周。
注意事項
呼吸鍛煉時確保周圍環境安靜,不受外界影響,且處於平靜、放鬆狀態下,呼吸節奏穩定;
每次呼吸鍛煉最好固定在同一時間段,儘量選擇空腹或餐後2小時進行;
若出現頭暈、反酸等不適症狀及時停止鍛煉,根據個人情況決定當日是否再繼續鍛煉。
燒心食物少吃
美國《讀者文摘》曾刊文總結出「加重燒心的12種食物」,提醒有燒心症狀的人少吃或避開:
咖啡、巧克力、辛辣食物、柑橘類水果、比薩餅、薄荷、芝士漢堡、番茄、全脂牛奶、油膩食物、黑胡椒、牛油果。
常用墨魚骨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大科主任醫師黃穗平曾在其微信公眾號中推薦有燒心反酸症狀的人可常用海螵蛸。
海螵蛸又稱為烏鰂骨、烏賊骨,其由烏賊科動物(墨魚)的內殼製成,具有收斂止血、澀精止帶、制酸止痛、收濕斂瘡的獨特功效。
據瞭解,海螵蛸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可以中和體內的胃酸,減少對胃的損傷和刺激,緩解由胃酸過多的上腹痛、反酸、燒心等不適,是中藥界的「達喜」。
此外,它還具有保護粘膜、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
黨參墨魚排骨湯
材料:黨參20克,帶骨墨魚幹1個、排骨300克、薑3片、鹽適量。(2人份)
做法:黨參及帶骨墨魚乾洗淨,清水浸泡至軟,切成條,排骨入沸水中焯燙後瀝水,放入湯鍋,加入敲碎的墨魚骨和薑片,足量清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腎,抑酸護胃。
適合人群:脾胃虛弱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常見胃脘疼痛,反酸燒心,面黃肌瘦,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淡苔薄、脈弱等。